遷移/錯置 >

無限列車(2020-)

《無限列車》以戰爭歷史作出發點,審視二十世紀初由日本帝國提出的一個巨型基建計劃——「大東亞縱貫鐵路」作為研究方法的框架,這研究式項目集中審視滿洲地帶作為歐亞大陸交接的紐帶,跨國界的鐵路系統與基礎建設在各國的權力拉扯下,人類遷徙的流動性、建設的勞役、情感創傷、身份建構與轉變,以及「國家創造」等具體概念。打撈在歷史中浮沉、最終被遺忘或抹去的人們。

《中俄密約》簽訂(1896年)後,沙俄取得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,於1903年建成貫穿滿洲區域的鐵路,曾命名「東清鐵路」或「中東鐵路」。西伯利亞鐵路可連接中東鐵路,極大地縮短了原計劃中需要跨越俄羅斯南部的鐵路路程,因此它成為當時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最快運輸線,今天我們稱之為「第一亞歐大陸橋」。

1912年起,孫中山陸續發表了一系列鐵路計劃,希望吸引外資與技術人員在中國境內建設勾連三大港口、貫穿全國分散的鐵路幹線、連接西伯利亞鐵路,這一度被稱為「二十萬里鐵路計劃」的巨幅構想,最終被收錄在1919年先後以英文和中文分別發表的《實業計劃》(此為中文譯名,其英文原題為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,直譯為《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》)中。

1938年,作為對前蘇聯獨佔西伯利亞鐵路的抵抗與替代方法,日本鐵道省鐵道監察官湯本昇曾發表「中亞橫貫鐵道計劃」(中央アジア橫斷鉄道計畫),提出建設一條僅次於西伯利亞歐亞大陸橫貫鐵路的鐵路線,以當時的日佔朝鮮為起點,經過中國包頭、西安,穿過天山山脈南端進入帕米爾高原的阿富汗,最終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巴格達鐵路相連。這一沿著被稱作「絲路」的中亞區域鋪設鐵軌的計劃一經提出,日本國內多笑其荒誕,稱湯本昇是癡人說夢。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緊隨新加坡於1942年落入日本帝國軍隊之手,「大東亞縱貫鐵道」的計劃取而代之,構想了一系列鐵路群,其中可見湯本昇計劃的參照,更主要規劃了從日本本島出發經水底隧道入朝鮮半島,進入滿洲境內的奉天市(現中國瀋陽),沿南滿鐵路南下連通北京、南京、漢口、南寧、廣州、香港等城市,再一路向南連接泰緬鐵路,最終與日本戰時盟友德國相連。

在還沒有把握掌控天空的時代,人對於基礎設施的激進想象圍繞著鐵路與港口。在計劃圖紙上的直線線段鏈接城市、剪裁土地、抹平地理。基建的思考尺度遠大於生命體,戰時的基礎建設拔地而起,許多人卻流離失所、被迫遷移。

出版

出版:《無苦無憂》(2022)
虛無鄉遠(2022)
地上地下(2023)